通过三个案例看陕西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三个案例看陕西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64阅读 2021-03-03 02:13 行业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在受表彰的个人与集体中,不乏一些先进的茶人代表,他们以茶为业,扎根农村,充分发挥茶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在陕西,精准扶贫中的茶业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巴山区和汉中平原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穷根扎得深,再加上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工业发展受限,让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挑战。实践证明,在陕南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茶产业具有用工量大、环境友好、产销畅通等多方面的优势。

汉中:“以奖代补”茶企有了带贫“活水”

去年11月份,在云南省勐海县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名单,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首次跻身其中,填补了城固没有全国百强茶企的空白。

2020年,面对疫情、霜冻、经济放缓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该县茶产业依然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城固累计建成茶园15.3万亩,投产茶园12.4万亩,茶叶总产量6097吨,总产值8.756亿元,2.8万户茶农年平均每户因茶增收5000元,茶产业已成为该县城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我每年在山花茶业干活4个多月,管理茶园、除草、在炒茶房当帮工这些都没问题,净挣1万多元,平时家里的农活也能顾得上,年底还能有300元分红……”谈及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城固县天明镇三化村52岁的脱贫户蒲桃元说。每年有了这几笔“固定”收入,他家自建砖混房的欠款3万元两年时间就还清了。

像蒲桃元这样因茶增收的有很多。据统计,城固县因茶产业为主要收入而提前脱贫的就有2960户8520人,平均每户因茶增收5300元。

城固县农业农村局指导茶企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形式,邀请茶农和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免费给贫困户发放茶苗、肥料,鼓励贫困户新建茶园和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以茶园入股,年底得分红;茶企还定期组织召开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合格的贫困户可进入企业务工增收;同时设立鲜茶叶收购点,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所采的鲜叶;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消除种茶、采茶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周边农户种茶的积极性,全县茶农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

近年来,城固县政府相继出台的《城固县茶产业发展年度考核办法》《城固县茶产业发展以奖代补实施办法(试行)》。该县设立茶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从茶叶基地建设、加工生产线建设、品牌建设、质量体系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方面面对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予以奖补;将天明、二里、五堵、董家营4个茶叶生产重点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近5年县本级财政累计1000多万元“真金白银”精准投放,为茶企快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安康:“苏陕协作”茶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汉阴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月河横贯其中,境内峰峦叠障,山水相依。这里有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音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凤堰古梯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茶树的适生区。近年来,汉阴县茶业主管部门将茶产业发展和苏陕协作、脱贫攻坚等项目相结合,通过扩大新建茶园面积、提升茶园管理技术水平、以园养园茶树套种、研发推广新产品,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汉阴茶产业发展之路。

2016年汉阴县引进“中黄1号”,并在县域内推广,经过不断实验,现已完全适应地区气候,生长状态好,香气及各种因子数据表现好,生长速度快,从种植到采摘仅需四年时间,大大缩减时间成本,平均亩产可达40多斤。“‘中黄1号’在汉阴引种成功,填补了陕西省黄叶茶的空白。”汉阴县茶叶研究所所长吴大春介绍说。

在漩涡镇,贫困户谢祥富正和工人在茶园务工,现年56岁的谢祥富家中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经济负担较重。金硒之星茶业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之后,规模化种植“中黄1号”,他与妻子在合作社的鼓励下,都来到茶园务工。谢祥富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我管理茶园,孩子他妈在合作社的食堂帮灶,一年下来,能挣3到4万元,基本上能满足家庭的开支了。”这段时间,正是建园初期,合作社用工量大,像谢祥富这样在茶园打工的村民,每天都有50人以上。

目前,汉阴县正在加快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机制,从根本上整合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将贫困户真正镶嵌到产业链上。

商洛:茶园硬件设施提升青山变金山

商洛市商南县十里坪镇是深度贫困镇,13个村全部是贫困村,其中9个是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镇人口的一半,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镇主要是地理环境较差,离县城108公里,山大沟深、人稀地薄,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比较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口多属于老幼妇弱,所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较滞后。”镇长殷书宁说。

为了拔掉“穷根”,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了茶叶、蔬菜、食用菌、土蜂蜜等产业。雨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位于李家湾村海拔800米到1000米的余家山上。5月的茶园里,工人们正埋头采摘。“我是李家湾人,采茶的工人有桑河的、李家湾的、十里坪的,一天就有六七十人。”采茶工叶胜琴边干边说。

采茶工陈玉琴介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来,一天采七八斤茶叶。这里是按斤付费,每天能挣百十块钱。”在这里,高山茶产业是最适合各村以及群众自行发展的产业,因为这个产业用工量大,解决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

等到竹筐装满时,工人将鲜叶送至余家山脚下的雨山茶厂。在那里,工人们将鲜叶摊晾开来,准备加工成干茶。要让鲜茶叶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要经历分选、摊晾、杀青、揉捻、炒制等工序。“咱们这儿一天加工干茶200多公斤。”合作社理事长田风保说,“近几年,余家山的山头上多了一些茶树品种,雨山茶也逐渐改变单一绿茶的产品结构,先后增加了红茶、白茶、黄茶等产品。”

从高空中俯瞰茶山,灰白的水泥路犹如丝带在山间飞舞,与层层茶树相映成趣。这是为了方便茶园管理和采茶而修建的全长近5公里的“产业路”。从2016年到2019年,通过政府投资、苏陕协作项目解决修路资金,拓宽修整通往山上的道路,极大地改善了李家湾村茶园的面貌。

以前劳动工具都是肩挑背扛运上来,现在农用车、摩托车都能开到地头,管理、采摘就更方便了。“以前我们一天采茶能挣100多元,现在交通方便了,车把我们送到上梁子,节省了时间,我们可以多赚些。”采茶工李家娥笑着说。

新建一亩茶园要投入茶苗和管理成本,到了第三年才可见到效益。这样的投入对贫困山区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李家湾村采用合作社建园的方式来消除群众后顾之忧。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年终分红等途径受益。在非农忙时节,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发展茶叶种植2000亩,94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茶产业是一项传统产业,更是一项富民产业。在陕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茶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茶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随着陕茶产业的提质升级,扶贫资金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等多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图文来源:陕茶网(白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国盛茶兴|从1949-2020年产量数据管窥中国茶业72年大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